互聯網,未來還有戲嗎?互聯網的上半場已經結束了,但下半場才剛剛開始。并且未來十年,這個領域還有很多機會,它就是產業互聯網,也就是實體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。

我們說,互聯網的發展也符合經濟學原理。經濟學有個詞叫“低垂的果實”,是指那些長得很低,墊墊腳就能摘到的果實。盡管互聯網能做的事很多,但它優先會去摘低垂的果實,做那些成本低,回報快的事情。比如:通過數據整合連接商家和顧客。而賦能產業的回報更慢,技術要求更高,并且要對產業有深刻的了解,所以大家就不會優先去做。

現實原因就是,消費互聯網的市場已趨于飽和了,從衣食住行到生活服務,該覆蓋的都覆蓋了;互聯網連接的手機、電腦終端數量,大約有35億個。而另一邊,產業互聯網還蘊含著很大的機會,它能連接人、設備、軟件、工廠、產品等等,其潛在的連接數量可能達到數百億。
而從國民經濟的發展來看,產業互聯網是推動我國產業升級的重要一步,優化產品的生產和流通,幫助企業降本增效,在各行各業提升我國產業的競爭力,因此一直受到國家的重點扶持。
拿智慧農業舉例。試想這樣一個場景,今后農民不用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,只需坐在電腦端進行簡單操作,就能在溫室大棚里完成播種、澆水等一系列種植流程。拿灌溉來說,只要在作物附近裝上各類傳感器,就能實時監測土壤的濕度和養分。當土壤濕度低于標準值,就自動打開灌溉設備;當達到標準值,就自動停止。它利用的正是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,從而節省了人力、提高了效率和作物產量,這在未來大有可能被普及。
而消費者呢,也不用擔心食物不安全了。因為每個食物都有唯一的身份,利用物聯網技術也可以對食品進行深度溯源,掃一掃二維碼,你就能完整跟蹤產業鏈,從田間養殖到對食品的加工包裝,全部記錄其中。
我們說,除了農業,互聯網還能給很多產業賦能,我們尤其可以關注前面帶“智慧”、“智能”、“數字”的產業,它們都意味著互聯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。盡管,產業互聯網很難像過去消費互聯網那樣,短時間內爆發式的增長,但隨著技術沉淀,它也會迸發出很強的勢能。

所以互聯網專業的同學們不要擔心因為行業飽和而找不到工作,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術并且成為中高端程序員才是最重要的。蘭州新華互聯網中等職業學校自1988年建校來,致力于培養高技能人才,現正春季開班,想學習互聯網的同學們千萬不要錯過機會。